返回首页

农民增收措施?

164 2025-02-24 04:22 admin

一、农民增收措施?

以下是一些农民增收的措施:

1.发展适宜的高效农业:选择适宜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和品种,采用现代化种植技术,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。

2.创新农业种养结合模式: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、农村合作经济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,实现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、绿色循环发展。

3.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:通过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模式,如直销、电商、零售超市等,推行农产品信息化和品牌化。

4.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资源:挖掘和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,发展乡村旅游,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发展。

5.提高技能,增强就业竞争力:在农村地区,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,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技术水平。

6.发展农村电商:通过农村电商渠道,将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,提高农民收入。

7.加强农产品加工: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,开发新品种、新工艺,扩大销售渠道,从而增加农户收入。

8.发挥农民合作组织作用: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,为农民提供保障和服务,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

二、乡村振兴,如何让农民增收?

农村唯一的出路是集体化、合作化。

改邪归正发展集体经济致富的小岗村,坚持“老路”一直富裕的南街村、周家庄,这些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腻了,讲讲这两年的吧。

山东烟台有个50多户的村,叫“衣家村”,这个村在半山腰上,村子的土地、果园也都悬在半山腰上。而衣家村又严重缺乏基建,号称“村中有路走不通,山上无路鬼见愁”。

通往山上果园的山路是羊肠小道,有的地块走一趟就得花一个多小时。村民世世代代种植的樱桃、苹果等运输主要依靠肩挑手提。“上山推着小推车走都要仔细点儿,年年都有车翻沟、人受伤的事故发生。”衣忠乐说。

大家都知道,不管是种庄稼还是果树,都必须要水,没有水什么都活不了。衣家村虽然主要种果树,相对“顽强”一点,但长期干旱也是不行的。

衣家村路都没修起来,更何况灌溉工程呢?

所以村民不仅要在收获、运输时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,而且还得看天吃饭。

2016、2017两年大旱,村里的樱桃树不仅大减产,而且直接旱死了40%。

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,衣家村人口大量流失,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去外地打工,还有的把土地送人,自己出去找活路,村里只剩下一群老弱病残。

按照很多人草履虫一般的直线思维,这种村已经没救了,只能等老人死光自然消亡,或者政府整体搬迁。

但就算政府出钱迁村,那么迁出来之后呢?一群老弱病残如何谋生?哪里能给他们提供就业?这种根本矛盾无法解决就搞搬迁,那就不是救人,而是害人了。

但衣家村没有放弃,而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重新组建了村集体,全村人又一次组织起来参加劳动,一如当年的人民公社。

然而这群老弱病残就算组织起来,又有什么用呢?

还真有用。

2017年,衣家村合作社正式成立,全村55户村民中有53户踊跃加入。

同时衣家村组建了修路队上山修路,如果你能穿越回去,你会看到一群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人颤颤巍巍修路的神奇场面。

这其中不乏80多岁的老人,有些五六十岁的村民,在修路队当中已经算是中流砥柱了。

70多岁的衣民拿着铁锹沿着路边颤颤巍巍地铲着碎石。他患有脑血栓,尽管干活慢,却不肯休息。他说:“大家都干,我怎么能坐着。我力气不比你们大,但我不能停!”
寒冬腊月,顶风冒雪,一天接一天,男的垒墙,女的垫沙。80多岁的杨淑兰说:“我就是去帮忙搬石头、垫沙子。书记把自己的东西都搭上了,咱能不干吗?”

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
答案是,能。

衣家村的村民在山上打了2500多个炮眼,炸药用了3吨多。

山路炸开后,村民一锤一锤碎石、一锨一镐平整路面。历时7个月,衣家人修成了一条长5.5公里、宽5.5米的盘山路,砌起了3.5公里长的路边墙。

路修通铺好以后,他们又建成了2个海拔300米以上、容量800立方米的高位蓄水池,1个上万立方的小型塘坝。

后来,国网栖霞市供电公司投资360余万元,帮助衣家村改造供电线路,新增变压器,引电上山,架设滴灌设备,安装智能设备,全村350亩果园实现刷卡浇地,生产有了保障。

衣家村组织劳动的时候发不起工资,于是村支书采用了一种复古而又创新的东西——工票。

每个劳动力工作一天都可以获得一张工票。

工票可以在蓄水池修好后买水浇地,可以入股合作社,作用很像当年的“工分”,算是新集体经济的一种分配方式。

衣家村现在修好了路、建好了蓄水池,还有了系统的灌溉工程,这些靠的是什么呢?

是几十个老人吗?显然不是的,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岁月蹉跎,无法改变家乡的穷困。

然而在他们老了之后,却奇迹般地改变了家乡的面貌,这是为什么呢?归根到底是路线对了,群众组织起来了,人民的力量发动起来了。哪怕只有老弱病残,也同样具备着改天换地的力量。

衣家村后来还发展藏香猪生态立体养殖、玉木耳和黑木耳大棚种植,目前藏香猪繁殖规模达到300余头,建设了25个玉木耳和黑木耳种植大棚。

2020年,衣家村村集体收入100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00元以上,全面实现小康。

或许又有人要说,做到这些需要带头人出众的个人能力。

然而作为带头人的村支书衣元良说,当工程开始之后,就不是你想不想,而是老百姓在后面推着你干了。

路线错了,老百姓确实如同一潭死水;

然而路线对了,人民的力量将如同浩瀚江河般势不可挡。

一切前路,都将由这股力量所开辟;

一切阻碍,都将被这股力量碾的粉碎;

一切反动的势力,都将在这股力量面前瑟瑟发抖;

而那些新的,从群众中诞生的楷模,都必将战胜旧的、腐朽的、散发恶臭的蛆虫,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
三、农民增收致富标题?

1.想致富,养猪是条路

2.要想生活过得去,少生孩子多养猪

3.师傅,二师兄的肉都比你贵了

4.出门在外打工,不如回家养猪

5.大力发展养殖业

6、远程教育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。

7、鼓励农民创业,扩大农民就业,拓宽增收渠道,富裕农民生活。

8、如果觉得别人都不错,那他本人也一定混得不错;如果觉得别人都不行,那他本人也肯定混得不行。

9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

10、.增加农民收入,改善农村面貌。

四、农民增收经典语句?

农民增收,关键在于科学种植,创新农业技术,提高农业产出。要像农民朋友再三强调:“科学种田,精细管理”,只有适应土壤条件,合理施肥,科学选种,合理运用农药,才能提高产量。

此外,积极发展农村经济,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,推广现代农业科技,打造农业品牌,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,提高农民收入。同时,要注重发展农村旅游,推动农业与县城经济融合发展,利用土地资源带动农民增收。总之,农民增收要有科学种植,技术创新,农村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方能实现。

五、秋季农民增收方案?

秋季是收获的季节,要想提高农民的收获,需要拿出合理的计划方案,现在农民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,收获的机器设备齐全,减少了因不好天气因素损失粮食,收获的粮食吃不完,应该拿余粮搞加工增加收入,一方面,把粮食加工成食品推向市场,形成特色的农产品推广出去,像胶东的特色大饽饽,提升了粮食再生价值。

另一方面,把余粮加工成饲料搞活养殖,扩大家禽饲养规模创造余粮价值最大化。

最后可以发展绿色粮食和蔬菜的种植和经营,这也是为了发展的研究课题,人们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,营养环保的食品蔬菜要求越来越引起重视,农村的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,需要引起农民高度重视,农村市场大有作为。

六、农民转移性增收 包括?

您好,农民转移性增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1. 外出务工:农民外出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工作,获取工资收入。

2. 打工经济:农村的打工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,如在建筑工地、餐馆、超市等行业打工。

3. 创业经济:农民自主创业,开店经营,开办农家乐、民宿、小型工厂等,从中获得经济收益。

4. 电商经济: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网店、微店等网上销售,获得收入。

5. 金融投资:农民可以通过投资股票、基金、债券等金融产品,实现资产增值,获得收益。

6. 农村旅游:发展农村旅游业,农民可以通过提供农家乐、民宿、特色农产品等服务获得收入。

7. 城乡互动:农民可以通过城乡互动,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到城市,获得更高的收益。

七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文案?

为了带动农民就业增收,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。

首先,我们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,提供现代化农业设施和技术培训,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
其次,我们将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业发展,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。此外,我们还将加强农民职业培训,提供创业支持和贷款便利,帮助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,增加收入来源。

最后,我们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农村生活条件,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就业。通过这些举措,我们相信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,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
八、什么是农民增收致富渠道?

1、利用区域特色,发挥当地优势,促进农民增收。

乡镇党委、政府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,任务繁重。只有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,紧密结合本地实际,宜工则工,宜农则农,宜商则商。只有把握区域特色,谋划当地发展方向。还要充分考虑当地条件,确定发展思路。

不好高骛远,不急于求成。多作调查研究,集思广益,多听取广大农民的建议,找准当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,发挥当地优势,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,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收。

2、注重经济发展,找准产业支撑,促进农民增收。

由于农村地域各异,条件不同,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更是各有千秋。各乡镇应找准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,符合农民意愿发展的产业。只有找准自己的产业,下大力气为这些产业做好扶持工作,从基础设施建设、生产过程管理、市场营销几个重点方面做起,让农民创业有方向,增收有路子。

3、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,吸纳农村富余劳力,促进农民增收。

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。农村企业的加快发展,拉动了农业产业化,推进了农村工业化,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。不但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问题,而且使他们有了可观的工资收入,关键是促进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途径增长和快速增长。

九、高效特色农业成农民增收法宝?

盘山县石新镇立足自身优势,优化产业结构,聚焦优势特色产业,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。目前,全镇5.9万亩旱田已有4.7万亩改种各种经济作物,每亩纯利润可达2000元左右。农田向规模特色、高效和无公害农业集中, 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链条。

十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什么现象?

三农指的是农村发展、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部分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