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侗族腰带文化?

101 2025-03-17 19:49 admin

一、侗族腰带文化?

北部侗族服饰明显一般由上装和下装(裤)组成,颜色均为浅天蓝色,腰系红绸宽带。便装和盛装没有明显区别,盛装只是在便装上再配戴银饰而已。

南部侗族服饰分盛装和便装,便装一般为黑色土布制成,只是少银饰装饰和挑花刺绣而已,盛装则配有银帽,银项链、银耳环、银围腰。

而南侗善绣,服饰极为精美,女子穿无领大襟衣,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。图案以龙凤为主,间以水云纹、花草纹,下着百褶裙,脚蹬翘头花鞋。髻上饰环簪、银钗、头戴盘龙舞凤的银冠,并佩戴多层银项圈和耳坠、手镯、腰系腰带,银腰萎,青布包头,下着宽大长裤,穿草鞋或赤脚。盛装时穿古老的、百鸟衣、银朝衣、月亮衣等等。

南部侗族的银围腰和北部侗族的宽红绸腰带,具有识别是否已婚的功能,有银围腰者和系宽红腰带者为未婚。

二、侗族乡村文化?

侗族,主要聚居在贵州黎平、天柱、榕江、从江、锦屏、三穗、镇远、剑河、玉屏侗族自治县、万山区及石阡县等地区,与贵州毗邻的湖南、广西、湖北等地也有分布。贵州侗族人口288万人(2000年),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9.72%。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,聚族而居,大寨三、四百户,小寨三、五十户,极少单家独户。鼓楼与风雨桥,是侗族村寨特有的标志。每座侗寨都是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。

有侗寨就有鼓楼,一般一个族姓建一座鼓楼,大的村寨多达四五座。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,不用一钉一铆,全部靠卯榫衔接,综合展示了侗族精妙的民间建筑技艺。鼓楼作为侗族社会政治文化中心,具备侗寨议事、集会、娱乐、休息等诸多功能,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
依山傍水的侗寨,会有横跨河沟的风雨桥。风雨桥又称“花桥”,以其能避风雨并饰彩绘而得名。风雨桥由桥墩、桥面和廊亭三部分组成。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,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,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,又保护桥面和托架。风雨桥集桥、廊、亭三者为一体,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。

贵州侗族分为“北部方言区”和“南部方言区”,两地区文化有一定差异,民居也各有特色。北部方言区民居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,其中清水江畔的宗祠,具有明显的徽派风格:南部方言区村寨以鼓楼、风雨桥和吊脚楼为建筑特色。

侗寨建房围绕鼓楼修建,在其附近修建住房、戏楼、风雨桥、鼓楼坪、防火池等公共建筑,村头寨尾修建寨门和井亭。

侗族民居多为“干栏”楼房。楼房分两层或三层,楼下安放石碓、杂物和饲养牲畜,楼上人居。房屋前半部为廊,宽敞明亮,为全家休憩或从事手工劳动的场所,后半部为内室,室中设有火塘。内室既是“祖宗”安坐之位,也是全家取暖、饮食、待客的地方。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。侗族民居一般是一家一楼,也有同族几家房子廊檐相接,相互连通建筑群。侗族一般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,修建吊脚粮仓。粮仓也多修建在水上,有利于防火,防盗、防鼠、防潮。

侗族保留着许多原始宗教的信仰,相信万物有灵,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,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,因而无论是山川河流、古树巨石、桥梁、水井等,都视为有神灵之物,都是崇拜的对象。侗族社会最受尊敬和最具神秘感的神是“萨岁”。侗族北部方言区村寨多建有宗祠,侗族南部方言区各个村寨,均修建有萨坛。人们认为萨岁能保境安民,主宰一切,每逢年节,都要举行祭祀活动;而寨中大事,则由寨老依据款约商议解决。强烈的自然崇拜,折射出侗族民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。

侗族是歌的民族。侗人无时不歌、无事不歌,且形成了老年人教歌、中青年唱歌、青少年学歌的传承体系。侗族大歌自20世纪中叶便走出国门,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震惊了西方世界,被西方音乐家们称谓“清泉般闪光的声音”。2006年,侗族大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2009年9月,《贵州侗族大歌》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。

歌声浸润着侗族民众的生活,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。逢年过节或逢大事,寨中人皆身着盛装聚集到鼓楼吹笙踩堂,对歌唱戏,通宵达旦,热闹非凡:或在戏楼观看侗戏,感受戏曲人生。

三、侗族酒文化?

说起侗家饮酒习俗,从人生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到婚嫁迎送;从建造亭、楼、桥、宅,到门、牌、碑、寺;从团体村寨之间的友谊,到亲戚、朋友之间的走访;从生产中的耕、种、管、收,以节、令、时、尚等等活动,无不以酒设宴待客。有三朝酒、节日酒、庆典酒等等。侗家以酒待客,以酒交友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特色的酒文化。

四、侗族服装语言文化?

侗族妇女服装特点,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,即:紧束型裙装、宽松型裙装和裤装。侗族语言是侗语。

五、侗族酒文化

侗族酒文化

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,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。其中,侗族酒文化是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智慧。本文将为您介绍侗族酒文化的起源、特点以及其对侗族社会的影响。

酿酒的起源

侗族酿酒历史久远,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。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酿酒技艺。据历史记载,侗族酿酒的主要原料是高梁、糯米、糯米饭以及多种草本植物。通过采取浸泡、糖化、发酵等工艺流程,侗族人民成功地酿制出了美味可口的侗族酒。

侗族酿酒的起源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,与侗族的生活、信仰和传统密切相关。侗族人民认为,酒作为一种神圣的精神食物,是神灵与人民之间的桥梁。因此,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,侗族人民都会沏酒敬神,以求神佑平安和丰收吉祥。

侗族酒的特点

侗族酒具有独特的特点,包括味道醇香、口感浓烈以及文化内涵丰富等方面。

  • 味道醇香:侗族酒选用上等的原料进行酿制,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,使之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。侗族酒以其酒体醇和、口感浓烈而闻名,给人以独特的享受。
  • 口感浓烈:侗族酒采用传统的手工酿造技艺,融入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。酒体浓厚、口感独特,让人一饮而尽,回味无穷。
  • 文化内涵丰富:侗族酒不仅仅是一种酒类产品,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。从酿酒的原料、工艺到酒具的使用,融入了侗族人民对生活、自然和神灵的崇敬之情。侗族酒传承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情感,是侗族人民情感寄托的象征。

侗族酒对社会的影响

侗族酒不仅仅是一种食品,更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对侗族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。

首先,侗族酒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,是侗族人民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之一。侗族人民通过制作和饮用侗族酒,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,同时也传承和弘扬着侗族酒文化。

其次,侗族酒在侗族社会中扮演着社交的重要角色。侗族人民喜欢在家庭聚会、婚礼宴请、宗教仪式等场合饮酒。通过共同品尝侗族酒的仪式,侗族人民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交流,拉近了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。

最后,侗族酒对侗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侗族酒作为一种特色农产品,不仅满足了侗族人民的日常需求,还成为了侗族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。侗族人民通过酿酒、销售侗族酒,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收入,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水平。

结语:

侗族酒文化作为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情感。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,还是侗族人民身份认同和社交交流的重要象征。侗族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不仅有助于弘扬侗族文化,还对侗族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愿我们能够共同保护和传承侗族酒文化,让它在未来的岁月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。

六、侗族文化背景?

公元6到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“峒”或“溪洞”。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,并加以编号。

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“洞”。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,新中国成立后,统称为“侗族”。截止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.401万人。分布在贵州、湖南、广西三省(区)交界地区。

七、芷江侗族文化特产?

芷江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怀化市下辖的一个县,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,还拥有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。在芷江侗族自治县,您可以找到许多文化特产,如:

1. 芷江鸭:芷江鸭是中国湘西著名侗乡特产食品之一,历史悠久,色香味俱佳,驰名中外。芷江鸭肉质酥软,色泽黄亮,吃起来肉汁酥香,油而不腻,味道爽口。自元朝开始,芷江就有中秋节必吃芷江鸭的传统食俗 。

2. 芷江白蜡:芷江白蜡呈块状,白色或类白色,表面平滑,或稍有皱纹,有光泽;体轻,质硬而脆,搓捻则粉碎,断面致密;有独特的天然蜡。

八、侗族文化什么意思?

侗族文化: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“骆越”(“百越”中的一支)。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,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、湖南一带;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。12-13世纪,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;14世纪,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;14世纪末,又在侗族地区屯军,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。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,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。

九、侗族织锦文化的起源?

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后代,有着悠久的织锦历史文化。百越是最早种棉纺织的民族,《吴越春秋》便有“越罗谷纱”的记载。

根据考古资料显示,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,侗族的祖先们已经可以纺织出经纬线极细的麻布。侗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初具雏形。

随着历史的推移,侗族人们的纺织技艺和印染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,开始形成自己民族特色和审美特点,到唐宋时期已日趋成熟。

然而,关于侗锦的文字记载,直至唐朝才开始出现。唐代李延寿在《北史·僚传》中写到:“僚人能为细布,色致鲜净。”李延寿所指的“僚人”就是如今的侗族人民。到了明清时期,侗锦的名声日渐增大。明初有《侗锦歌》云:“郎锦鱼鳞文,侬锦鸭头翠;侬锦作郎茵,郎锦载侬被;茵被自两端,终身不相离”,可见侗锦刺绣工艺的精美;明万历年间,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其收录文人墨客诗作的著作《黔记》中赞美道:“侗美肤妍工刺锦。”清朝康熙年间胡奉衡的《黎平竹枝词》中有“峒锦矜夸产古州”的美誉。嘉庆年间,张勃所著《续黔书》曾如此夸赞侗锦:“黎平之滴司出侗锦,以五色绒为之,亦有花木禽兽各样精者甲他郡,滦之水不败,渍之油不污。是夜郎苗妇之手,可与尧时海人争妙也。”由此可见,侗锦早已闻名遐迩。

十、侗族文化有多久历史?

2200年。

侗族是我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。族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的“黔中蛮”、“武陵蛮”,历史大约2200年。明清称为“峒人”、“洞苗”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统称为“侗族”。有自己的语言,分为南、北两种方言;历史上无文字,新中国成立后创制了侗文。没有形成专一的宗教信仰,以原始宗教为主。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,一些地区的侗族有过侗年、三月三的习俗。目前,总人口约288万,主要分布于黔、湘、桂三省区交界地,有1个自治州、6个自治县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